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书名: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著者:易丹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6关键词:欧洲 文化《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是四川大学教授易丹在欧洲多地访学后,将思考的结晶与个人感悟生动结合后写下的最新力作。该书从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欧洲经典出发,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古罗马建筑万神殿,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绘画《春》、古典主义时期由意大利传入欧洲各地的《廷臣之书》、启蒙主义时期德国的园林建筑《无忧宫》、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弗兰肯斯坦》、20世纪后期波兰电影《红》、21世纪初的乌克兰民谣《1944》9个艺术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欧洲文化的生态截面。书中选取的文化样本涵盖了戏剧、小说、建筑、电影等多个方向,契合了不同时期中的欧洲艺术潮流,不仅体现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也展示了它们背后的历史局势。📖老鼠动了动嘴边的大理石毛发,“欧洲文化”的整体概念就开始风雨飘摇......《西洋景》选取了9个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焦点,让它们构成一个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空间上略有不同分布的阵列。 这些个案由作品引出,但并不限于作品自身。作者不追求文本细读,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环绕于个案周遭的更丰富复杂的语境中,从一件作品导向更多作品,从更多作品导向文化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打算将每一个作品和个案,都凿成西洋镜暗箱上那些小孔。透过它们,读者可以窥见欧洲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景,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历史表情。 ”唯有理解局部才能想象整体。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西洋景》前言(节选) 易丹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西洋景》发布会现场被耸人听闻的名头吸引,我有时会浏览一些网上流传的自媒体文字。这些文章或长或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读者传播所谓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硬核”信息,气势逼人。与这些文字类似,更有诸多冠以“秒懂”“五分钟读懂”篇名的帖子,贩卖有关欧洲社会、文化、历史和文明的知识,顺比特管道汹涌而来,在各种流量平台上翻飞。 近十多年,国人走出国门,旅行目的地除了东南亚诸国和地区,最显眼的,当属隔在十个小时飞行航程之外的欧洲。从曾经10天欧洲15国游,到15天欧洲5国深度游,再到眼下一国之内诸种路线自驾游,中国旅客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欧洲所有知名景点。从20年前去欧洲做研究开始,我自己就见证了欧洲各大航空港内中国面孔逐渐增加,中文标识出现,以及免税店接受支付宝和微信结账的整个过程。欧洲旅游的热潮,带动巨大信息需求。对于那些试图首次前往,或再去欧洲游历的人来说,除了上网寻找各种景点美食攻略外,恶补一二欧洲知识,“秒懂”当地历史和文化,当然是必需的功课。中国出现了一波空前的欧洲话语热潮,应该不是夸张。在那些煞有介事或轻佻放浪的话语里,我们能读到多少真实的欧洲?至少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多。各种说法,言之凿凿,都喜欢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给欧洲范围内诸多国家和文化做出结论。这些结论,宏大而空洞,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文营养。我也曾拜读过一位大红大紫的作者。他的书和言论,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以至于有人把他比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式全才。拿到他一本涉及欧洲思想和艺术文化的著作,我刚读了第一章,就败了胃口。这位作者对古希腊的描述和判断,貌似高屋建瓴,却只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希腊狂热的翻版。西方学者近些年已经解构的历史叙事神话,在他的文字里依然被奉为至宝。 当然不能责怪制造这些话语的人。他们并不是专职研究欧洲的学者,在他们和中国高校与机构的欧洲研究界之间,横亘着一堵学术之墙。那么,在学院高墙内,在学者们的讲课、著述和论文中,有关欧洲的讨论是否就抵达了真相,就避免了宏大而空洞的结论呢?似乎也没有那么乐观。曾经应邀去国内一所高校讲座,题目涉及欧洲文化。讲座开始后,我就针对欧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常见套路和误区进行了解构。我告诉自己的听众,要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出版的欧洲文学史最多,恐怕当属中国。我们的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外国文学或西方文学课程,负责这些课程的教研室,一般都会编写自己的教材。外国文学也好,西方文学也罢,这些文学史的主要内容还是欧洲文学。然而,在欧洲内部,却很难看到以笼而统之面目出现的欧洲文学史。原因很简单,一部囊括欧洲各国文学在内的文学史,应该以什么语言作为文本载体?英语?法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是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 我继续介绍说,在欧洲学界内,有人怀疑是否有一个整体的、具备同一性的欧洲文化存在,因为欧洲各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不同文艺作品复杂而多样。有些学者甚至质疑,地理上是否有一个叫欧罗巴的“洲”存在,因为,现在的欧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洲,所谓欧罗巴“洲”,不过是挂在欧亚大陆边上,濒临大西洋那块不算太大的地方。当然,如果俄罗斯算是欧洲国家的话,情况又会不一样:欧洲的东方边界线,就会刻在日俄之间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礁石上......可以想见,学生们的反应有些惊愕。讲座结束后,这个高校负责“欧洲文化”课程的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刚才的讲座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把我这学期的课都否定、把我的饭碗砸了。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事实上,讲座所提及的问题,只是众多例子之一二。在我读过的许多有关欧洲文化的论文和论著中,循传统而来的认知误区、由翻译不当导致的误读、基于意识形态框架而制造的误判,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从事这项工作三十多年来曾经落入的陷阱。我意识到,与其去抱怨那些网络媒体关于欧洲文化的夸夸其谈,不如回过头来检讨学界都还没有厘清的认知混乱;与其去纠正学院外的业余爱好者对欧洲的误解,不如先把学院内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和阐释套路送去做核磁共振,看看它们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影响了我的视力和听力。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因。另一个附带动因,是想翻越学院派的高墙。身为人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我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又似乎无法把自己的视野完全限定在学术圈内。不论是提供知识,还是提供分析和批判知识的方法,我总以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针对那些CSSCI期刊的编辑和少量读者,那些学术论著的少量读者,甚至不应该只针对大学教室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从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启蒙以来,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启蒙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在欧洲文化研究领域已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改写了历史,改造了阐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知。将这些新的材料和洞见,介绍给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高校教师理应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如果我能找到一条路径,跳出学院派的研究套路,避免学术操作的经典套话,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在这个欧洲话语热得发烫的时代,居然会有学界外的读者,愿意突破“秒懂”的喧哗与骚动,花一点精力来深入认知欧洲的一些文化特点,那么,让这两种努力在一个地方相遇,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这种努力是否能达到目标?我不知道。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

老鼠动了动嘴边的大理石毛发,“欧洲文化”的整体概念就开始风雨飘摇......

《西洋景》选取了9个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焦点,让它们构成一个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空间上略有不同分布的阵列。这些个案由作品引出,但并不限于作品自身。作者不追求文本细读,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环绕于个案周遭的更丰富复杂的语境中,从一件作品导向更多作品,从更多作品导向文化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打算将每一个作品和个案,都凿成西洋镜暗箱上那些小孔。透过它们,读者可以窥见欧洲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景,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历史表情。”

唯有理解局部才能想象整体。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西洋景》前言

易丹

1

被耸人听闻的名头吸引,我有时会浏览一些网上流传的自媒体文字。这些文章或长或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读者传播所谓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硬核”信息,气势逼人。与这些文字类似,更

有诸多冠以“秒懂”“五分钟读懂”篇名的帖子,贩卖有关欧洲社会、文化、历史和文明的知识,顺比特管道汹涌而来,在各种流量平台上翻飞。

近十多年,国人走出国门,旅行目的地除了东南亚诸国和地区,最显眼的,当属隔在十个小时飞行航程之外的欧洲。从曾经10天欧洲15国游,到15天欧洲5国深度游,再到眼下一国之内诸种路线自驾游,中国旅客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欧洲所有知名景点。从20年前去欧洲做研究开始,我自己就见证了欧洲各大航空港内中国面孔逐渐增加,中文标识出现,以及免税店接受支付宝和微信结账的整个过程。欧洲旅游的热潮,带动巨大信息需求。对于那些试图首次前往,或再去欧洲游历的人来说,除了上网寻找各种景点美食攻略外,恶补一二欧洲知识,“秒懂”当地历史和文化,当然是必需的功课。

中国出现了一波空前的欧洲话语热潮,应该不是夸张。

在那些煞有介事或轻佻放浪的话语里,我们能读到多少真实的欧洲?至少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多。各种说法,言之凿凿,都喜欢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给欧洲范围内诸多国家和文化做出结论。这些结论,宏大而空洞,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文营养。

我也曾拜读过一位大红大紫的作者。他的书和言论,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以至于有人把他比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式全才。拿到他一本涉及欧洲思想和艺术文化的著作,我刚读了第一章,就败了胃口。这位作者对古希腊的描述和判断,貌似高屋建瓴,却只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希腊狂热的翻版。西方学者近些年已经解构的历史叙事神话,在他的文字里依然被奉为至宝。

当然不能责怪制造这些话语的人。他们并不是专职研究欧洲的学者,在他们和中国高校与机构的欧洲研究界之间,横亘着一堵学术之墙。那么,在学院高墙内,在学者们的讲课、著述和论文中,有关欧洲的讨论是否就抵达了真相,就避免了宏大而空洞的结论呢?

似乎也没有那么乐观。

曾经应邀去国内一所高校讲座,题目涉及欧洲文化。讲座开始后,我就针对欧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常见套路和误区进行了解构。我告诉自己的听众,要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出版的欧洲文学史最多,恐怕当属中国。我们的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外国文学或西方文学课程,负责这些课程的教研室,一般都会编写自己的教材。外国文学也好,西方文学也罢,这些文学史的主要内容还是欧洲文学。然而,在欧洲内部,却很难看到以笼而统之面目出现的欧洲文学史。原因很简单,

一部囊括欧洲各国文学在内的文学史,应该以什么语言作为文本载体?英语?法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是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

我继续介绍说,在欧洲学界内,有人怀疑是否有一个整体的、具备同一性的欧洲文化存在,因为欧洲各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不同文艺作品复杂而多样。有些学者甚至质疑,地理上是否有一个叫欧罗巴的“洲”存在,因为,现在的欧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洲,所谓欧罗巴“洲”,不过是挂在欧亚大陆边上,濒临大西洋那块不算太大的地方。

当然,如果俄罗斯算是欧洲国家的话,情况又会不一样:欧洲的东方边界线,就会刻在日俄之间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礁石上......

可以想见,学生们的反应有些惊愕。

讲座结束后,这个高校负责“欧洲文化”课程的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刚才的讲座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把我这学期的课都否定、把我的饭碗砸了。

事实上,讲座所提及的问题,只是众多例子之一二。在我读过的许多有关欧洲文化的论文和论著中,循传统而来的认知误区、由翻译不当导致的误读、基于意识形态框架而制造的误判,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从事这项工作三十多年来曾经落入的陷阱。我意识到,与其去抱怨那些网络媒体关于欧洲文化的夸夸其谈,不如回过头来检讨学界都还没有厘清的认知混乱;与其去纠正学院外的业余爱好者对欧洲的误解,不如先把学院内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和阐释套路送去做核磁共振,看看它们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影响了我的视力和听力。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因。另一个附带动因,是想翻越学院派的高墙。身为人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我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又似乎无法把自己的视野完全限定在学术圈内。不论是提供知识,还是提供分析和批判知识的方法,我总以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针对那些CSSCI期刊的编辑和少量读者,那些学术论著的少量读者,甚至不应该只针对大学教室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启蒙以来,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启蒙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在欧洲文化研究领域已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改写了历史,改造了阐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知。将这些新的材料和洞见,介绍给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高校教师理应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如果我能找到一条路径,跳出学院派的研究套路,避免学术操作的经典套话,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在这个欧洲话语热得发烫的时代,居然会有学界外的读者,愿意突破“秒懂”的喧哗与骚动,花一点精力来深入认知欧洲的一些文化特点,那么,让这两种努力在一个地方相遇,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这种努力是否能达到目标?我不知道。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西洋景》发布会现场

2

“西洋”在哪里?看似最简单的问题,答案相当复杂。当最早的“中国”概念出现在华夏之邦时,“西”意味着西部边疆之外的“戎”,一片范围相当模糊的野蛮之地。按照中国学者张国刚的研究,历史推进到汉代和唐代,所谓“西域”概念,开始扩展到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此后,又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世界,以及地中海畔的东罗马帝国。在郑和航海时代,西的范围扩大到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西的概念又拓展为“泰西”和“远西”,也就是今天西欧的所在。

“西洋”中的“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最早出现的西边海洋概念,相当模糊不清,古代典籍中的“西海”也许是指称波斯湾,也许是说黑海或者地中海。到了元代,“西洋”的组合词出现,但它指的是印度次大陆东南海岸。明朝万历年间,西洋囊括了“交趾、占城、暹罗、加留吧、柬埔寨、旧港、马六甲、亚齐、柔佛、文郎马神、地闷”等国,统称“西洋列国”。这些国家属于今天的东南亚,那时的“西洋”,是印度洋。

一直到晚明和盛清时代,西洋才成为欧洲那片地方的专属名字。

进入清朝晚期和20世纪,“西”逐渐演变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统称,它不仅存在于中国的西边,也最终包括了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语境中,甚至还混沌地指向了跟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洋”则变成外来之人和物的代名词:洋人,洋枪,洋炮,洋火,洋碱,洋布,洋马儿......不知不觉中,“洋”的称谓与“先进”和“文明”的象征意义粘连在一起。经历了明治维新、在甲午之战打败清帝国的日本,升级为先进的“东洋”,从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贩来的货品,却不一定会被习惯性地命名为洋货,虽然它们也会乘船漂过马六甲海峡。在这个基础上,洋气,洋盘,逐渐成为时尚和摩登的另一种表述;西体中用,洋为中用,成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框架。

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奇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上,才会诞生一种叫“西洋镜”或“西洋景”的玩意儿名字。

顾名思义,西洋镜当然也是洋货,从西方传入中国。西洋镜是电影诞生之前的一种街头大众娱乐工具,相当于在暗箱内放映供人观看的PPT。在交钱之后,观者将自己的眼睛,无限凑近一个孔洞,去欣赏暗箱之内的图景。这个高科技装置引入中国后,立马获得了高大上的名称:西洋镜或西洋景。在中国城市的街头巷尾,

付了钱的国人透过不大的孔洞,得以窥见他们从未目睹的新奇影像——大洋之外的欧美风物。

这就是我给这本书取名“西洋景”的用意所在。

西洋景这个器物的功能实现,包括了观者和暗箱操作者两个必要元素。就观者来说,他的观看和探究欲望,获取新奇认知的期待,是整个观看过程的起点。但是,排除花钱买票的经济因素,他的观看行为是受限的。这种限制,不仅体现在暗箱那个事先挖就的小孔上,也体现在西洋镜操作者事先安排的图片上。看的动作,只能透过小孔完成,别无他径;看的对象,或者是巴黎城市风光,或者是伦敦华服丽人,别无选择。当观者眼光穿过小孔,投射在图片上时,他以为自己看到了某个西洋风物全貌;贩卖这风景和表情的操作者,却清楚知道,这只是图片库存的一部分。

这种特点,可以拿来隐喻中国人对欧洲文化的认知,无论是在今天的学术界和大众话语场域,还是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之中。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文本中,看到诸如一叶知秋的说法。这类说法,实际上给了观者一种理想主义设定:通过他的知识库存,他的逻辑判断和他的形而上学演绎能力,只需要透过小孔看见一两张图片,观者就可以想见或者知晓全貌。这种设定,其实蕴藏巨大风险。在不能保证观者具备相应知识储备和判断演绎能力的前提下,他的想象和认知结果可能漫无边际。看见一片秋叶,他可能以为西洋树叶本来就呈红色黄色,透过小孔目睹豹纹,他也可能断定自己窥视了欧洲美人的体毛。

反过来看,那些操作西洋景的人们,虽然比观者知道更多,手里握有远超观者想象的更多图片,他们在选择和组织放映时,也面临各种风险。他们不知道自己库存中的哪些图片代表了真实的西洋景象,也不知道哪些图片可能对观者产生更大的误导。当然,从经营的角度上说,他们知道哪些图片观者最喜闻乐见,至于这些图片是否呈现了真实西洋,是否跟自己的道德良心冲突,那是另说。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1869年,北京街头的西洋景

不可否认,中国的欧洲文化研究和传播领域,的确存在这种悖论。如果把像我一样的教师和研究者看作西洋镜的操作者,观者或受众就是课堂里的学生、社会上的读者。我们选择播放的图片,究竟能在什么程度上逼近那个真实的欧洲?面对图片库里众多的风物,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可靠的选择?在最大限度吸引观者的同时,是否应该守住一些不可逾越的价值红线?所有这些问题,操纵暗箱的人都无法回避。

此外,还有另一些问题。

中国人开始认知西洋,认知欧洲,是从社会的精英阶层开始。不论是明朝文人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的接触交流,还是清朝顺治和康熙宫廷任命汤若望与南怀仁做钦天监老大,中欧之间的知识文化交流管道,从来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有关欧洲的认知,在宫廷内流转,在知识精英话语里荡漾,却很少侧漏到民间文人圈子,更不用说目不识丁的普罗大众世界。

举个例子。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在屈辱情绪压迫下,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致用思想指导下,于1844年编撰了《海国图志》。可以说,这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第一次试图以全球眼光来观望世界。对于这部文化地理著作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怎么赞誉都不显得过分。但是,

这种针对西洋和世界的宏观叙事,也只停留在那时的士大夫阶层。底层民众要么无法接触到这样的文本,要么根本不感兴趣。对他们而言,《镜花缘》提供的海外奇谈,可能更对胃口。

李汝珍的《镜花缘》是章回体话本小说,完成于1815年间。既然是话本,就说明它的主要流传场域,还是隐匿于大小城镇的勾栏瓦肆。书中倒是写了读书人海外游历和经商的故事,展现的却是诡谲奇妙的玄幻空间,是《山海经》和《西游记》式的怪异之乡。从人民牙齿全黑的黑齿国,到只有女性的女儿国,从吃下食物就即刻排泄出来的无肠国,到充满儒家乌托邦色彩的君子国,小说主人公唐敖跟他亲戚游历的国度,与实际的西洋或海外没有丝毫关联。

随着清帝国在外来强权的压力之下濒临崩溃,随着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三千年之大变局”已经来临,启迪民智和救亡图存成为不二选择,认知欧洲、学习欧洲才开始变成士大夫精英圈子的普遍共识,才慢慢转化成国家治理和全民教育的政策选项。对欧洲和欧洲文化的认知,才最终成为一般知识阶层的自觉选择,并滴漏淋漓到普罗社会。

到那个时候,西洋镜才取代《镜花缘》,成了底层大众了解海外,了解欧洲和西方的视觉工具。

3

欧洲自身的复杂性,中国人欧洲认知行为的历史和现实复杂性,让我在构思这本书时伤透脑筋。

考虑到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文化欧洲存在,我显然就不能把自己的叙述和讨论叫作欧洲文化研究。如果“欧洲文化”这张皮都不存,怎么可能将研究它的毛硬沾其上?虽然我在行文中不得不使用欧洲文化这一说法,但我必须处处小心,不能让这个组合词,成了欧洲各国斑斓文化特征的总体概括。

要避免总体概括,瞄准具体个案似乎是唯一选择。

我不敢说自己能够精准阐释这些个案,能够详尽提供围绕这些个案的文化语境,但这样做,起码能避免一些教科书和学术研究中常见的宏大叙事陷阱。依照这个原则,我选取了9个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焦点,让它们构成一个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空间上略有不同分布的阵列。这些个案由作品引出,但并不限于作品自身。我不追求文本细读,而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在环绕于个案周遭的更丰富复杂的语境中,从一件作品导向更多作品,从更多作品导向文化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打算将每一个作品和个案,都凿成西洋镜暗箱上那些小孔。透过它们,读者可以窥见欧洲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景,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历史表情。

这些个案的选择,不是依照一般文学史或艺术史的经典框架。根据一种文化研究理论的说法,一件作品在其经典化过程中,受到各种权力话语制约,它在历史叙事和阐释中的彰显和遮蔽,自有其语境逻辑。我并不打算在这个层面陷入更多的探究和讨论,就像我不打算就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做过多纠缠一样。我避开了一些早已经典化的作品,选择了一些至少在国内主流文本中尚未成为经典的作品。所以,读者既能在这本书里看到《美狄亚》这样的古希腊悲剧、万神殿这样的经典建筑,也能看到《廷臣之书》这样的贵族读物,还能看到《1944》这样的流行歌曲。

选择这些个案,没有多少理论或价值评判依据,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

西方和中国前辈、同仁已经做出的学术成果,当然是这本书的丰厚基础。没有此前研究的文本积累,就不可能有我个人写作的出发平台。在这个基座之上,我希望读者能把我的文字看作一个文化观察者不成体系的旅行记录,一个以欧洲为对象的研究者在各类文本山峦和丛林之间探险的日志。前人和同辈的研究成果,涉及历史事实,构成这些山林不容置疑的实在,我只能按照这个实在来确认自己的行进路线。但如何攀登和探索、采取什么样的速度和步伐、在什么样的地方停歇、又在什么样的位置欣赏周遭风景,却可以自由随意。

尽管我可以声称,这本书的方法论中,可以看到符号学(semiotics),文化研究的解构(deconstruction)和批判,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接受理论(receptiontheory),视觉文化(visualculture),媒介理论......的影子,但我并没有刻意遵从哪一种手段,而是在面对个案时,把它们熬成了一锅大杂烩。这在学理上也许有些说不通,不符合规矩。但既然我的目的,是在个案和自己之间达成某种谅解,在学院高墙外的读者和自己之间达成某种交流,学院派写作的规矩和套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既然是个人化写作,就干脆把文体做得更彻底,因此在行文中,我也加入了对自己在欧洲工作和生活游历的记述。这本书的构思,避开了欧洲文化的概括性课题,使用了“文化表情”这样的感性说法,我想,加入一些个体化的感性文字,更容易符合这样的设定。但愿这样的文体,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一些代入效应,而不会觉得画蛇添足。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4

在今天的大众传媒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单。十大流行金曲、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经典电影、史上最感人的十首咏月诗歌、某城最值得品尝的十种小吃,以及某地必须去到的十个打卡景点......喜欢用“十”作为计量尺度,可能跟我们文化习惯里的“十全十美”追求有关。十意味着全,十意味着美,全了就美,美必须十。

我在选择这本书的批评个案、构思它的副标题时,却故意决定用9:从9个不同的平台,去观看“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我无法找到更多个案和视角。欧洲几千年的历史,几十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保证提供远超过十件乃至一百件作品,供我们慢慢细读和分析。哪怕就在一个国家,一片区域之内,要做到这一点也毫不费力。之所以只选择九个作品,构成九章,我是想明确表态:针对欧洲的一些文化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在作品中的呈现,这本书的叙述、归纳、研究和批判根本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我倒不是在这里故作谦逊之语,而是陈述一个基本事实。

欧洲的文化形态,建立在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使用的不同语言基础之上。若真要“十全十美”地讨论这些丰富复杂的文化现象,使用它们各自的语言,恐怕是必要条件。我使用中文来从事这项写作活动,就已经决定了最终结果将跟欧洲的文化现实有所隔离。

我能够使用英文来查找资料。从背诵“long live Chairman Mao”开始到今天,算起来我学习英文也花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我还曾经花了一年多时间学习法文,因为不常使用,结果几乎将所学内容如数还给了课堂和老师。在这一点上,我有时真心羡慕那些号称精通多种语言的研究者。在我看来,精通一门语言几乎是一个不可抵达的高峰,不仅仅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也因为它的流变。我曾经就此问题请教过一些欧洲同行。作为大学教授,他们一般都会熟练操作几种欧洲语言,但他们也不愿意标榜自己能够毫无障碍地抵达意义彼岸。

语言是沟通桥梁,同时也是文化囚牢。被困在中文里,这本书要想十全十美地描述欧洲是不可能了。

20世纪60年代,一个在IBM工作的法国数学家在《科学》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叫“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对分形(fractal)的门外汉而言,这个问题很简单,查一查地理书或者百科全书就可以搞定。但这位作者却声称,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英国海岸线的长度可以无穷大,取决于人们使用的测量尺度和工具。

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度,英国海岸线的长度当然可以测定。但是,如果要追求更精确的测量,将这个比例尺度缩小,比如从一公里变成一米,就意味着陆地与海水之间分割线,必须把海岸无数不规则边缘考虑进去。如此一来,测量出来的英国海岸线长度会暴涨。如果还要更精确,则可以把测量单位从一米变为一英寸,把石块上不规则的凹陷和凸出,也测量标识出来,英国的海岸线长度,将是一个让人惊恐的天文数字。如果采用更精确的测量分辨率,测出所有砂砾,甚至所有石头和沙砾分子、原子的边缘长度,那海岸线长度,想想都令人头晕。这个命题,属于一门崭新的科学,混沌(chaos)或复杂(complexity)理论。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个理论专门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非线性现象,比如长期天气预报为什么不精准,股市涨跌为什么无规律,比如地球上万物进化为什么会发生突变,特定社会制度为什么会突然崩塌......这个理论的最著名说法,是一只蝴蝶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扇动翅膀,一周后会影响海地的一场雷暴雨走向。最微小的不确定性,会发展到令整个系统的前景不可测量,变作混沌。

不探讨这门科学的内容,仅把它当作一个象征,我们也可以将其拿来说明,作为一个“测量”的对象,欧洲文化的表征,可能在不同尺度下,呈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景象;

“欧洲文化”阐释的非线性动态系统里,一个最微小的不确定细节,也可能导致整体走向的混沌。

从整体上观察欧洲和它的文化形态,我们也许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和特征,把它们收纳到“欧洲文化”的伞盖之下。当我们把比例尺度调小,以求更精确地分析它时,就会发现,曾经的整体形态,会一下子分崩离析,欧洲版图上,几十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杂色纷繁。

如果我们试图在一个国家境内,用更小的比例尺度来观看,又会发现一个国家或民族之内的文化,其实也相当复杂。在今天意大利的文化版图内,可以看到希腊和土耳其的影子,看到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色彩,看到非洲和亚洲的元素,当然还可以看到都灵与佛罗伦萨、罗马与那不勒斯、西西里与威尼斯的细微差别。

如果为了更精确,我们可以再缩小比例尺度,缩小到佛罗伦萨城中,缩小到美第奇小教堂的一个厅内。

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美第奇家族墓室里,艺术家也制作了四件颇为有名的大理石雕像:日、夜、晨、昏,用以象征时间。在“日”和“夜”雕像的上方,是洛伦佐·美第奇坐像。这位美第奇的左臂下,枕着一只没有雕刻完成的大理石老鼠。许多欧洲艺术史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这只老鼠。一些人经过考证,宣称这只雕了半个脑袋的老鼠,不仅跟古埃及信仰沾边,也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东方想象有关,甚至与遥远印度的佛教图示传统连接。

老鼠动了动嘴边的大理石毛发,“欧洲文化”的整体概念就开始风雨飘摇......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书名: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著者:易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6

关键词:欧洲 文化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是四川大学教授易丹在欧洲多地访学后,将思考的结晶与个人感悟生动结合后写下的最新力作。

该书从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欧洲经典出发,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古罗马建筑万神殿,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绘画《春》、古典主义时期由意大利传入欧洲各地的《廷臣之书》、启蒙主义时期德国的园林建筑《无忧宫》、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弗兰肯斯坦》、20世纪后期波兰电影《红》、21世纪初的乌克兰民谣《1944》9个艺术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欧洲文化的生态截面。

书中选取的文化样本涵盖了戏剧、小说、建筑、电影等多个方向,契合了不同时期中的欧洲艺术潮流,不仅体现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也展示了它们背后的历史局势。

欧洲文化论文选题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相关问答

我的论文题目是浅谈咖啡的历史和欧洲的咖啡文化,但是我不知...

[最佳回答]我感觉你还是要把这个结论上升到社会文化或民族思想意识的层次上,为什么欧洲人会喜欢咖啡而不是其它,这于他们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或现状必然是有着千...

求专业给建议,英语专业论文选题,文化方面..._商务英语考试...

以下是一些英语专业文化方面的论文选题建议:1.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及其解决方法2.英美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3.英语广告中的文化隐喻分析4...

求关于欧洲的百科知识题目,急!多一些_作业帮

[最佳回答]欧洲(Europe)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共45个国家和地区.西临大西洋,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东与亚洲大陆相连.地形以平原...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写论文应当如何选题?申请方

南京大学徐有富老师的著作《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的第一讲对此问题阐释得颇为清楚,下面以徐老师的著作为基础,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选题的...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同学你好!一、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1、根据自己所学习的课程---最喜爱、最精通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企业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

“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这个论文题目可以往哪些方面细写...

[最佳回答]首先,中国人讲究言简意赅,越抽象越能提供意境,比如诗词的创作.西方人讲究细节,从某一角度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比如西方小说.因此,中译英时,英文的单词...

心理学毕业论文什么题目比较好..._心理咨询师_帮考网

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4)inEuropean(欧洲)countries,eveniftheysometimes】作业帮

[最佳回答]BABCCBDBACDBBDC后面的不能做啊,没有原文

【一道关于英国社会文化的题目Whichofthefollowingistrulyas...

[最佳回答]是马球,英国还有欧洲很多皇室贵族的运动,被称为"最高贵的运动".

borderissuesinEuropefinancialsupervision这是一篇论文的...

[回答]欧洲财务监督中的跨境问题,issue还可以当条款讲,所以是跨境问题,还是跨境条款依文章具体内容而定。欧洲金融监管法案中的跨界条款欧洲金融监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