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在政府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当今,人们急切关心“燃气机”动力到底还能走多久?焦虑燃油车5年后还有戏吗?

近日,今日头条转发《速度周刊》发表的《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的论文,对大家的焦虑给出专业回答。

论文根据发动机制造前沿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汽油燃气机燃烧效率提升50%,逼近热效率极限的几种技术路线给予具体分析,结论是:可以让“燃气机”5年后依然还能大行其道。

论文分析: 采用的技术分别是阿特金森循环冷却式废气再循环(cooled EGR),低摩擦技术,长冲程气缸,稀薄燃烧技术以及高滚流技术。 “具体来说,为了降低排气热损失,一个重要的方案就是使用长冲程气缸,为了照顾发动机转速,长冲程气缸最多使用到1.5倍的冲程缸径比。做好发动机基本结构之后,下一步就是做到超级稀薄加低温燃烧,而为了实现超级稀薄燃烧,则需要高滚流技术和高能量电火技术。考虑到实现高热效率常用的高压缩比(这里是13:1),为了降低因为高压缩比带来的爆震,冷却式废气再循环技术也需要被应用上去......在这些技术中,超级稀薄燃烧是对热效率提升的最高手段。”

论文要点: 挖掘内燃机的潜力,首当其冲的是日本的丰田和本田2家车企和德国人,通过设计制造验证机,将压缩比提到17:1以上,空燃比提高到29以上,加上设计减薄活塞裙边厚度、热喷镀RSW涂层等降低磨擦系数的技术手段,实现超稀薄燃烧,将热效率提升10%,接近47.5%。

一、马自达创驰蓝天(SKAYCTIV-X)领跑超稀薄燃烧科技创新

其实,真正将燃油机热效率提高到极致的是日本“技术控”马自达,潜心钻究多年,“投资几十亿元研制”的马自达创驰蓝天(SKAYCTIV-X) 发动机,以18:1的高压缩比,研制自吸汽油发动机火花塞点火控制压燃技术(SPCCI),完善高缸压稀薄燃烧。以火花塞点火产生的小膨胀火球加压,将空燃比大于20的稀薄混合气压爆,实现48%燃烧效率,领跑业界创新产业。

事实上,在超稀薄燃烧提升热效率的创新路上,精铠甲尝试“高缸压稀油气混合比点火压爆燃烧”的专利技术实践,早于马自达。

精铠甲科技的专利技术《一种提高发动机压缩效率节约燃油方法》(发明专利号201811546909.1),利用纳米科技产品对磨损金属表面的陶瓷化改性,重建自修复保护层,提高缸压,构建超过14:1等效压缩比的高缸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氧传器加装“进气调节环”的专利服务,升高输出信号电压,“欺骗”发动机ECU电控单元,减小喷油脉宽,完成点火压爆式稀薄燃烧。

恰巧以不同的技术路线,实现相同原理的燃烧方式,与创驰蓝天自吸汽油发动机火花塞点火控制压燃技术“异曲同工”。

所不同的,马自达是通过改变活塞连杆系统的设计制造,将冲程缸径比升高到1.5,极致压缩“上止点空间”,制造出有效压缩比高达18:1的高缸压。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国家级权威检测认证

而精铠甲却是通过陶瓷化改性金属表面的重建技术,在发动机润滑油加入“纳米黄金油”,走陶瓷化改性重建“复相类陶瓷金属保护层”的技术路线,以智能重建超耐磨、超光洁、超抗压、超低磨擦系数的陶瓷化改性保护层,让保护层磨擦副之间的配合间隙,远超现代机械加工的最高精度。创造有效压缩比超过14:1的高缸压。不改变发动机硬件和软件,简单完成让传统发动机获得独有的超高压缩效率的超稀薄燃烧。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值得强调的是,陶瓷化改性自修复后,类陶瓷金属表面没有润滑油的干磨擦系数,比原基体金属表面在油润化条件下的湿磨擦系数,还要低一个数量级。

因为改性后的无润滑条件下的干摩擦系数,降低到了有油润滑条件下湿磨擦系数的1%以下,极大提高缸套与活塞环之间、曲轴和瓦之间的光洁度,极好改善钢套的失锥度、失圆度和“拉缸磨痕”。结果是活塞与缸套之间气密性提高超过40%。

压缩比相同的发动机,经过陶瓷化改性重建,万倍级减小的磨擦损失,令气密性巨增,将缸压和气体压缩率提高40%~50%的贡献。最终让10.5:1压缩比的普通发动机,变成等效压缩比大于14:1的高缸压发动机 。由此:

发动机在吸气冲程的吸气量和流速猛增,让吸入油气的滚流和缸内喘流加剧,缸内的油气混合更充分,更分层;

发动机在点火燃爆做功冲程的漏气减少,让燃爆气体对活塞推动做功增大,输出扭力增加40%以上;

发动机在排气冲程的废气排出速率更快,让废气流体的惯性增加,给随后吸气冲程的负压动力增加效益。

精铠甲对高缸压的积极贡献,在压缩冲程的“高缸压稀油气混合比点火压爆燃烧”过程中,一部分缸内稀薄混合气的体积是被“点火”的小火花燃烧,还有一部分体积是被“压爆”的爆炸燃烧,稀薄混合气被两种燃烧方式消耗掉的体积之比,随着陶瓷化改性的缸压升高,“压爆燃烧”的体积占比增大,做功随之增大。

相同压强的缸内混合气,因体积一定,压缩冲程的总能耗一定。但是输出动力却随着两种燃烧方式的占比多少而不同。

换句话说,因为火花塞点火的小火花,燃烧压力传播速度仅约17m/s,而不容易被点燃的稀油气被压爆燃烧时的压力传递速度是200~300m/s。所以,相同压强的稀薄混合气总体积虽然不变,因为燃烧方式不同,压爆燃烧产生的压力大,点火燃烧的火花产生的压力小。所以,两种不同燃烧方式体积的比例改变,燃烧产生的做功压力和输出动力必然随之改变,必然让单个爆炸冲程做功的大小改变。

显而易见,两种燃烧的比例,在向压爆方式增加的改变,必定将发动机的等效排气量加大,输出功率增加,燃烧更充分,油耗减少,排放降低,燃烧效率更提高。

精铠甲可以让老百姓不必再破费更换汽车,充分发挥家庭“重资产”的剩余价值,轻松享受“绿色能源出行”,继续乘驾心怡的“燃气机”大行其道。

“精铠甲”对地球有限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在这里无须多言。

转发论文:

《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速度周刊 2020-09-01 19:43:45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867483592617001483/

车用发动机燃烧技术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目前,内燃机对于实现低碳排放目标仍起着重要作用。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已取得了一定技术进步,而内燃机热效率的持续提升又有利于电驱装置充分发挥技术功效。采用大流量废气再循环(EGR),提高压缩比并实现稀薄燃烧是内燃机用于提高效率的核心技术。针对燃烧过程的优化及新型燃烧技术的开发对车用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概述目前车用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趋势,描述基于汽车电驱动化进程而开发的发动机技术,着重论述了影响未来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关键问题,同时介绍了发动机的全新燃烧理念与燃烧方式等研究成果及发展前景。

0 前言

为解决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研究人员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有效改善了内燃机排气净化及运作过程。最近,随着日本国内政策的不断引导与支持,日本政府在逐步推广纯电动汽车(EV),并将其投入实际应用。同时,为满足日本国内的低碳需求,研究人员仍须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本文首先阐述了日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汽车普及情况,概述了车用发动机技术的进展,随后对可用于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发动机进行了展望,并对影响未来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1 社会需求与发动机技术的新进展

如图1所示,随着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日本国内的汽车产业得以飞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汽车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气候的恶化现象,以及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研究人员通过在日本各地对汽车废气排放进行调查研究,对排放标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为满足社会需求,日本政府制定了全新的排放法规,并逐步收紧排放法规限值。近年来,为抑制地球温室效应,研究人员须进一步降低汽车CO2排放,同时实现发动机的高效率化,并进一步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1 各类汽车年度生产总量的变化(此图引用原文)

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通过测量由汽车所排放的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及排放颗粒物(PM),计算出了上述排放物总量的变化过程及各车型产生排放物所占的比例。在由柴油车产生的排放物中,NOx及PM 约占85%。在由汽油车产生的排放物中,HC约占60%。随着法规的逐步强化,源于汽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开始逐步降低。就目前而言,除了光化学氧化剂及PM2.5之外,其他排放物基本已可满足相应的环保标准要求。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2 HC、NOx 、PM 年度排放总量及各车型所占的比例(此图引用原文)

为满足上述排放法规要求,研究人员开始以提高发动机性能并改善燃油经济性为目标而进一步开展研发过程。包括发动机零部件技术在内的许多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分析技术。

研究人员在汽油机的如下技术领域中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针对燃油供给系统中的精确空燃比控制、减速时的停缸技术;(2)针对火花塞的技术改良及高能点火技术;(3)针对气门驱动系统中凸轮驱动方式的改良及基于相位与可变升程的控制技术;(4)针对爆燃过程进行优化并降低泵气损失;(5)采用包括废气再循环(EGR)、增压系统在内的进、排气系统改良技术;(6)为降低机械损失而采用了润滑、冷却等技术。

此外,在柴油机技术领域,4气门系统、缸内直接喷射技术、EGR装置、中间冷却系统、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系统及共轨式喷油系统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人员通过采用氧化催化剂及柴油机排气颗粒过滤器(DPF),并降低NOx催化剂的排气后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降低排放与提高整机热效率的技术目标。

2 汽车电驱动化时代的发动机技术

从2017年起,汽车电驱动系统得以飞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主要与以下因素存在密切联系:(1)主要国家地区(如西欧、中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并提供经济补助;(2)各大汽车生产商(OEM)的经营方针。

在欧洲,以大众柴油机排放门为契机,研究人员重新制定了针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排放法规,并提出了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同时将逐步引进EV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在中国地区,政府部门除了采用相关环保政策之外,同时也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EV、燃料电池汽车(FCV)、PHEV)的制造与销售进程。如图3所示,在最近十几年中,中国的乘用车保有量得以飞速增长,OEM 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并探索相应的战略方针。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3 乘用车的生产总量

与上述发展趋势相呼应,,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逐步加入到汽车领域中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各大车企有针对性地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标准化发展。同时,各大车企也加强了与电气设备OEM的合作,并确保电池供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而逐步搭建起基于该领域的技术平台。

为了适应当前汽车电驱动时代的需求,发动机技术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混合动力系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需要随车携带传统化石燃料,因此不断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依然是重中之重。随着对阿特金森循环等技术的有效应用,HEV预计可将整车燃油耗降低约20%~50%。

目前,研究人员已将燃烧控制技术、降低冷却损失及抑制爆燃的相关技术列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PHEV而言,其技术优势与HEV相似。

PHEV 可有效延伸整车续航里程,并充分降低了燃油耗。但在电池容量增大的同时,由于整车质量增加,会相应引发燃油经济性恶化及成本上升等问题。对此,研究人员建议可将纯电驱动作为基本行驶模式,而用最大功率约为20 kW 的小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力求改善发动机摩擦现象,同时使动力装置实现轻量化,并视情况采用阿特金森循环。

3 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

3.1 新型燃烧方式

为实现车用发动机的高效率化,研究人员须利用先进的零部件技术。在充分考虑了冷却损失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对热释放系数进行了研究。在燃烧持续期内,由于在热释放开始阶段下指示热效率逐渐提高,因此研究人员有必要对燃烧持续期进行着火定时控制。如果最高压力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在燃烧持续期较短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须相应推迟热释放开始时刻。在燃用稀薄混合气的条件下,为缩短发动机燃烧持续期,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有效利用预混合燃烧的方案。

目前,研究人员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技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HCCI技术在汽油机低负荷工况下可充分发挥作用,但在变工况条件下,适当地控制混合气的自着火过程有着较高难度。而通过火花点火方式能可靠地使部分混合气进行燃烧。目前使稀薄混合气实现压缩着火并对快速燃烧进行控制的方法已进行了实用化。除了利用可变气门驱动系统以实现压缩比的可变过程,并利用机械增压以实现进气量控制之外,研究人员还通过采用高压汽油的直接喷射方式形成合适的混合气,同时利用大流量EGR降低燃烧温度,由此减少NOx排放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各气缸中设置的燃烧压力传感器,并根据采集的负荷、转速、机外温度、气压等参数,可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确控制。

研究人员对预混合压缩着火(PCCI)技术也开展过许多研究。在该燃烧方式中,虽力求同时降低NOx与炭烟排放,但如果增加喷射量,会使混合气浓度提高,并使燃烧过程过于粗暴,所以该燃烧技术通常仅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得以应用。目前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除了采用大流量EGR之外,可通过米勒循环降低有效压缩比,即使在高负荷工况下也能实现平稳的燃烧过程,并大幅降低NOx与PM。同时,研究人员通过调节膨胀比,能使热效率保持不变。未来,研究人员可通过对喷射、燃烧控制等相关技术的有效应用,扩大发动机高效运转区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反应可控压缩着火(RCCI)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该燃烧过程中,以预混合气的快速燃烧作为增加等容度的主要方式,并能实现较高的指示热效率。在多种负荷条件下进行的稳定着火控制,抑制剧烈的热释放过程并确保燃烧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热效率,研究人员认为上文所述的PCCI燃烧技术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为扩大发动机的高效运转区,须相应采用进排气控制、燃料喷射控制等先进技术。

3.2 燃料-空气混合与燃烧

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对发动机燃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图4表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得出的多种燃烧方式条件下的热释放率与50%燃烧过程中当量比φ-温度T的分布示意图。燃烧反应过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燃料供给方式、定时的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及燃烧气体的φ-T 分布。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4 各种燃烧过程中热释放系数与50%燃烧过程时的φ-T 分布示意图

在普通的柴油燃烧过程中,即便在混合气着火后,缸内仍在继续进行燃油喷射。在经分层后的混合气稀薄化处理过程中,喷雾及燃烧过程还在继续进行。虽然着火及燃烧过程的可操纵性较好,但同时降低NOx与炭烟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就PCCI燃烧方式而言,通常在压缩行程中会采用多种喷射策略,使混合气实现分层,并且NOx的排放量较高,而炭烟排放量则相对较低。在该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员通过延迟喷射即可延长燃烧持续期,进而降低压力升高率。在HCCI燃烧过程中,通常会在进气行程中供应燃油,使稀薄混合气实现压缩点火。虽然NOx与炭烟的排放较少,但受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对着火及燃烧过程进行控制有着较高难度。在压力上升率较高与负荷较低的条件下,燃烧效率会相应降低。在RCCI燃烧过程中,由于研究人员对2种燃料比及燃料喷射定时进行了调节,因此可有效抑制NOx与炭烟排放,并可实现稳定的着火及燃烧控制过程。目前,在低负荷工况下改善燃烧效率并在高负荷工况下降低燃烧噪声等课题仍亟待解决。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针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CFD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预测精度也大幅提高,并成为了当前研究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研究人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并对燃料-空气的微观混合形态进行观测。

如图5所示,在由研究人员所提出的随机过程理论模型中,最初分离着的燃料(燃料质量百分数Y=1)与空气(Y=0)实现湍流混合,并按照随机过程理论而逐步形成均匀混合过程。该混合过程应用了相关研究人员所提出的二体碰撞及再分散模型,该模型利用由湍流特性所决定的频度ω,在1个较大流体块经历了碰撞及融合过程后,将其分解为2个相等的较小流体块。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5 基于二体碰撞-再分散模型的浓度概率分内部函数(PDF)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对ω的时间积分定义无量纲时刻η(该数值与1个流体块的平均碰撞次数一致),并可用于表示混合度。换言之,到η=2时,是按分散浓度进行分布的状态,但在逐渐达到η=6的状态后,浓度会接近于正态分布。η=12时,浓度会更接近于平均浓度Yo,表明了其可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在图5中,不同颜色图案表示燃料在空间均匀破碎时的浓度分布状况。因此,作为湍流混合过程的评价指标起着重要作用。此外,ω 与湍流强度u'与积分比例L 存在数值关系,可通过ω=0.4u'/L 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对柴油无因次燃烧过程进行了预测研究。计算中,得出了随时间变化的热释放量及压力过程。研究人员可相应计算出燃油喷射量、喷油定时、涡流比、EGR条件下的缸内压力及热释放率,从而合理地预测NO生成量的变化。

通过该模型,研究人员可得出燃料-空气的不均匀度与浓度、燃烧后的温度与NO生成速度的概率分布。研究人员通过应用基于随机分析系统(RANS)的CFD仿真,能有效记录各个计算单元内的微观混合情况。研究人员通过引入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也能将其应用于柴油机的PCCI燃烧过程中。此外,除了能通过无因次计算以预测喷雾着火过程之外,研究人员可根据实测的压力、放热率而得出基于混合时间的变化函数,由此可对多次喷射时的排气进行预测。通常,研究人员认为在强湍流场中对于点火不确定性与循环变动的预测结果,以及对由壁面碰撞而产生的流动过程的观测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3.3 燃烧室壁面附近现象的说明

通过采用最新的燃烧系统设计方案,研究人员能对各种各样的发动机技术规格及运转条件实施最佳的燃烧控制,但如要进一步改善燃烧过程并提高热效率,仍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开展。

研究人员就燃烧室壁面非稳定热传导问题,运用了如图6所示的等容燃烧装置及高响应性热流束传感器(Vatell,HFM-7),通过气体射流火焰及均匀混合气的传播火焰对壁面热流束变化进行了计测。图7是在采用预燃方式的条件下(温度为950 K,压力为2 MPa,氧气浓度为21%),从喷孔直径为0.8 mm 的喷嘴中以喷射压力为8 MPa,喷射持续期为9 ms的参数喷射了氢燃料并使其自行着火燃烧后的结果。图7示出了缸内燃烧压力p,放热率dq/dt,平均温度Tave及在燃烧室壁面的2点P1、P2处测算出的热流束qhf的时间与喷射后的时刻t 的关系。图7(a)中的号码对应于图7(b)中逆光摄影图像的时刻,喷雾在与容器壁面相碰撞后(图像①),在喷射后的3.25 ms内在P2附近着火,dq/dt数值随之急剧增大(图像③)。火焰在到达P2(图像②),并进行快速传播(图像④),随即进行扩散燃烧,在图像⑤时到达P1工况点。在喷射过程结束后(图像⑦),dq/dt数值随之减小,同时火焰亮度有所降低(图像⑧、图像⑨)。qhf对应于以上燃烧区域的变化过程,P2在图像④,P1在图像⑥的时刻急剧增加。P2在扩散燃烧持续期(图像④~图像⑦),持续保持相对恒定的值,随着火焰亮度的降低(图像⑧、图像⑨),qhf也得以缓慢减小。P1在图像⑦出现极大值之后,qhf数值同样有所减少。此外,P2相比于P1之所以qhf数值较高,是由于在P2附近,着火燃烧的气体由于存在绝热压缩现象而具有较高的温度。根据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对燃烧室壁面附近的着火过程得出了2项结论:(1)在该燃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热损失;(2)在可燃混合气自行着火燃烧的过程中,使qhf的数值相对较高。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6 用于测算壁面热流束的定容燃烧装置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7 定容燃烧室内的氢气喷流燃烧过程与与2个测试位置P1、P2中的热流束变化过程

而且,为了对燃烧过程中热传导的状况进行直接观测,研究人员采用了具有5根微细热电偶的传感器,并测算了壁面附近的温度分布。该5根微细热电偶分别为A、B、C、D、E,其中A、B、C线材直径为25 μm,D、E线材直径为75 μm,伸长距离为δ。图8(a)表示了从点火后到燃烧结束时的燃烧室内压力p,放热率dq/dt,各热电偶的温度T,局部热流束qhf的持续时间与点火后的时刻t 的关系。图8(b)除了表示qhf与T的关系之外,根据由压力变化而计算出的未燃气体温度Tu及在温度传感器附近进行放大拍摄的逆光摄影图像(图8(c))截取2个时刻的图像作为实例(分别为23.90 ms与32.45 ms),并在火焰锋面接近壁面约5 mm并持续14 ms后,示出了火焰锋面与壁面的距离x。图8中相应示出了各热电偶的δ 值,在缸内温度急剧升高的时期,同时在相同的线材直径条件及δ 值较大的情况下,温度增长速度较快。在δ 相同的条件下,线材直径越细小,时间常数会相应提前。T及qhf会随着未燃气体的压缩加热而缓慢地增加,由于火焰锋面的接近,dq/dt 数值得以明显增大。相比于qhf在火焰锋面到达壁面后成为极大值,T 极大值的出现存在滞后现象。尽管研究人员充分考虑到了热电偶信号的时间常数,并对此进行补偿,T的极大值也比火焰温度更低。由于T 的极大值会随着δ 的减少而降低,研究人员认为T的数值大小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根据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同样测算的结果,可得出如下趋势。在燃烧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由于压缩加热导致温度与热流束的形成速度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温度梯度较大,qhf也会相应变大。

内燃机论文 转《内燃机的巨大提升,通向50%热效率之路》 论文引发的思考

图8 甲烷燃烧后产生的火焰接近燃烧室壁面时的温度分布变化

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开展针对壁面附近现象的测算研究与模型试验。以发动机燃烧室壁面的热流束为例,研究人员历来通过热电偶对其进行测试,并按照非稳定传热分析而进行计算。在柴油机领域,由于燃烧室壁面碰撞而使热流束增加的现象会限制热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人员目前正运用多个传感器以对热流束进行测算并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利用激光电子式传感器(LES)进行燃烧室壁面碰撞喷雾动态与局部热流束分布的数值分析,并研究了火焰接近壁面附近时的放大摄影图像,根据对温度边界层厚度的推定结果,从而对传热系数与热流束进行验算。

近年来,利用壁温回转式隔热膜以改善热效率的效果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人员采用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法(LIF)的壁面温度测算方法,并充分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法(μPIV),对壁面附近的气体进行流动测算。相关燃烧机理说明上述方法正有效地应用于发动机的燃烧室设计过程中。此外,基于薄膜测温电阻器式的微电子机械(MEM)技术的相邻多点热流束测试传感器已得以成功开发,可期待其将在今后的发动机测试领域中得以应用。

4 结论

上文概述了可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车用发动机技术的进展,并对汽车电驱动时代的相关发展条件进行了展望。

随着环境及物质需求的变化,社会各界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目前,按照节能降耗的技术观念,研究人员仍须持续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过程、燃烧室壁面附近燃烧现象及其控制技术将是未来数年间的重点研究领域。

本文发表于《汽车与新动力》杂志2020年第5期

作者:[日]塩路昌宏

整理:彭惠民

编辑:伍赛特

相关问答

内燃机发展趋势及利用前景论文?

前瞻产业研究院内燃机及配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内燃机及配件制造行业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和船舶等。由于下游市场的长期需求拉...

工业革命的历史小论文150字?

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

信息时代的开创者?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展开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汽车...

发动机爆燃是怎么产生的?什么现象?

你说的是爆震吧?正是因为发动机的燃烧十分复杂,所以需要有相当精确的设计与控制,稍有一点控制失误或是失常,便会造成不正常燃烧,而“爆震”就是一种不...发...

ea888拉缸怎么回事?

发动机拉缸指的是什么发动机拉缸,具体来说,就是:气缸内壁出现了划痕或者是磨损。金宁发表在《内燃机与配件》上面的论文,《发动机拉缸浅析》。上面就提到...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太原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什么是发动机爆震

[回答]火花塞点燃高压混合气后,其燃烧产生的压力转化为发动机运转的动力。虽然发动机的燃烧可以简单的用几句话来描述,但是光是内燃机的燃烧研究就不知道...

谁能介绍一下美国有哪些文化特色?

美国作为一个才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底蕴还是比较弱的。美国是属于一个集合了全世界的人种、全世界的思想、全世界的文化的一个大杂烩的新型国...

“滑翔机之父”是谁?

乔治·凯利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奥维尔·莱特曾说:“我们的成功完全要感谢那位英国绅士乔·凯利,他写的有关航空的原理,他出版的著作,可以...机尾...

天津大学获得首批应用数学中心,而南开大学落选,你怎么看?

2020年,一批国家平台颁布,新一轮的高校科研实力重新分配、这就是国家首批13所应用数学中心公布了。这可是大学数学界的的一件大事啊,也是国内数学学科实力的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