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据报道,在二审中投毒者林森浩依然称没有故意杀害室友黄洋,只是搞“恶作剧”。在媒体的一次采访中,林森浩表示不计后果伤害别人不是自己的底线。这些话听起来像是他在为自己辩解,让受害人黄洋的父母很不满。

尽管事实上林森浩就是一个施害者,但其初衷或许真的不是以索取室友的性命为目的,就是一个过分的恶作剧。但结局却失去控制,出乎意料。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无法收场的“小恶”最终“失火”

如果把事情的经过还原,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发生了什么。

林森浩与黄洋是室友,两人的性格相反,黄洋比较阳光,林森浩有些阴郁。但两人都很优秀。黄洋是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并以初试第一名的成绩转博;而保送读研的林森浩读研期间就在核心期刊发表过13篇论文,第一作者就5篇。

同样的优秀并未让两个室友成为好友,反而是彼此有些看不惯。林森浩同学认为,黄洋性格外向,骄傲,说话有时带刺,有可能刺伤过林的自尊。事发前几天,林森浩上床睡觉,而黄洋在床上玩游戏,总是发出沙沙的声音。林说,哥们,你轻点;黄答,我没动啊。林当时很愤怒,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积怨却压在心里。不久,黄洋对宿舍一同学说,愚人节到了,要不要整人?黄的神态在林看来,有些得意、张扬,很不顺眼。尽管黄洋不是说要整自己,但林却想整一下黄洋。于是就从同学的实验室拿回了二甲基亚硝胺,倒进了饮水机里。黄洋饮后,觉得不适,但并未怀疑林森浩,还去了林实习的科室,让林做了彩超检查。林一度抱有侥幸心理,觉得黄洋会像一只用了药的小白鼠那样,药物代谢之后依然生龙活虎。但黄洋却在一步步接近死亡的边缘,最终不治。

像林森浩这样,最初只是有一些“恶念”,犯罪动机不强,最终却导致恶性事件的情况并不少见。2013年,桦南孕妇为丈夫猎艳而杀人一案,也具有这个特点。当时那个孕妇只是想为丈夫找一个处女,弥补自己以往出轨的过错。遂将一个好心送自己回家的女孩骗到家里。但将这个女孩迷晕猥亵后,两人不知如何收场。为了不让事情败露,最后将女孩杀害抛尸荒野。

类似的案件在司法领域并不少见,如同一开始本想用火柴点燃一个蜡烛,不成想却点燃了整个房间。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犯罪心理方面的“三个机制”

小恶是如何演变成大错的呢?在犯罪心理方面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应对方式简单直接,高危低级

在遇到冲突或困难的时候,有很多应对方式可以选择。这些应对方式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安全,有的危险;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长久的。林森浩对室友抱有怨恨,选择的应对方式是生闷气,继而用投毒的方式直接伤害对方的身体。这种报复方式简单直接,却很危险。就像给仇人下绊或打闷棍一样,虽然可以直接出气了事,但没有达成沟通交流,更不是建设性的解决。猎艳孕妇也是如此,对丈夫虽有愧疚,但补偿丈夫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她同样选择了这种直接简单却风险极高的方式。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一贯的应对习惯有关。有媒体介绍,林森浩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在网络上就曾用极具攻击性的语言辱骂自己的同学、公共人物;在本科时,他因跟同学争执,连续发了十几条恐吓短信;实习期间,因为和同事口角,他也在网上破口大骂,用的都是难以启齿的脏话。这些都表明林是一个“下手很重”的人。而猎艳孕妇据说在男女关系上也是绯闻缠身,因而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丈夫。大兴灭门案的制造者李磊,据说年轻时也是比较好斗,在事发之前很早买刀了。总之,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某种应对方式,那么这种方式就会成为一种反应优势,在遇到冲突时,这种方式就会自动激活,几乎无须思考。但却可能成为一种不幸的开始。

情绪的放大作用

情绪对人的动机具有很大影响。古语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就是情绪对动机的促进作用。林森浩表示自己不善于处理负面情绪,在愤怒情绪的驱动下,采取了这样一个极端的行为。猎艳孕妇也是经常被丈夫奚落取笑,带着屈辱、愧疚的复杂心情而去解决心腹之患。2013年南京富二代杀妻案的丈夫,也是在与朋友饮酒后,听到一些妻子的闲言碎语,心中嫉恨难平,冲动之下向妻子挥刀泄愤。这些情形无不印证了那句话:情绪越高,理性越小。

行为的惯性作用

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或刻板性,一旦启动之后,就会顽固持续下去。一些释放压力、满足欲望的行为尤其如此。

武松当年受屈蒙冤之后血溅鸳鸯楼,不仅杀了蒋门神、张团练等仇人,还杀了一些无辜的家眷仆役,即杀红眼了,就是行为惯性的表现。大兴灭门案的李磊,在杀害了自己一向怨恨的妻子、妹妹和父母后,又盲目地杀了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也是行为的惯性在起作用。孕妇猎艳杀人案也是如此,在迷晕那个好心的女孩之后,意味着已经做了坏事,那么索性就继续坏下去吧,于是将之杀害。恶行一旦开始,就像刹不住的车走下坡路一样,越来越失控,越来越危险。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在投毒之后,尽管没有再出现其他伤害性行为,但其行为依然有隐蔽的惯性特点,不仅在给黄洋进行彩超检查时隐瞒肝脏受损的病情,后来作为室友去探视时还误导说,像是重金属中毒的表现。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导致事件恶化,危险加剧,最终酿成大错。

很多因“小恶”而铸成大错的罪犯,其应对方式、情绪、行为往往都出了问题。有了一个坏的应对方式,再有情绪的推波助澜及行为的变本加厉,悲剧几乎难以避免。就像一辆汽车,最开始选错了驾驶方向,但又加大了油门,如果还是走一段下坡路,那么这辆车几乎就没有掉头转向的可能。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当然,如果能够控制好以上几个影响因素,一些危机事件就可能会被避免。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耐人寻味。两家邻居隔墙而居。一家养了很多羊,一家养了几只狗。结果狗经常过来咬羊。两家为此闹得非常紧张,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准备发生武斗。后来村里一位老者给养羊的支招:送给邻居家两只小羊。养羊的试着照做了,两家关系果真就改善了。因为养狗的那家小孩特别喜欢小羊,主人为此将狗关在了铁笼子里。一场冲突就因为选择新的应对方式而被化解。避免了一个不良开端,后续的恶性事件也就无从发生了。有时,平安就是这么来的。

文/宋崇升(北京回龙观医院)

《幽微的人性》:李玫瑾老师从犯罪中得来的启示|教育孩子需趁早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困扰全社会的难题。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了《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未成年犯罪审判工作白皮书》,对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之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分析。白皮书发布的内容表明,这三年间,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涉案人员116人次,其中判处拘役12人,判处有期徒刑97人(缓刑57人),免于刑事处罚2人。从案件的基本情况来看,青少年犯罪倾向于“团伙性”共同犯罪,多以暴力性、侵财性案件为主,同时犯罪人普遍文化偏低,而且由于一些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大,恶习较深或由于未成年人犯管教不严,无法彻底有效地进行改造,未成年人犯罪反复性特点突出,重新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往往使人扼腕叹息,深究犯罪人的成长背景却更加值得全社会深思。

要说到犯罪,每到发生大案要案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听一听李玫瑾老师的分析。《幽微的人性》包含了李玫瑾老师做客访谈节目实录以及李玫瑾老师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带领我们通过人间恶魔洞悉幽微的人性,探讨罪恶的滋长过程,寻找罪恶的根源。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多年,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老师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研究积累发现,很多犯罪心理问题源于人的早期,即6岁之前,最晚可以推至12岁。基于此,李玫瑾老师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并致力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工作。李玫瑾老师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即使侵权的视频在网上泛滥也未曾有过追究。如今大家依然可以去网上观看李玫瑾老师家庭教育讲座的视频,这些视频比那些花哨的或只通过个体教养得出的经验更加值得借鉴。

稍微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人都知道,6岁之前的教养经历奠定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李玫瑾老师认为父母最少要亲自抚养孩子到3岁,这之间给予孩子亲密、悉心的照顾,能够为孩子培养出善良的人性、自然的情感以及正确的观念,同时基于目前性侵案件频发的情况,《幽微的人性》还特别强调了对孩子性教育的重要性。

人性是养育出来的

李玫瑾老师曾多次说:“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以后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2013年6月21日,南京市江宁区麒麟派出所社区民警上门走访辖区居民乐某时,发现乐某居所无人应答且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民警感到蹊跷遂叫来锁匠打开了门,发现乐某3岁和1岁的幼女一个死在门边,另一个死在床边。被发现时,孩子已经风干,后据媒体调查,这两名幼童曾因饥饿而彻夜拍门喊妈妈,甚至趴到马桶上吃粪便充饥。据悉,乐某与孩子的父亲只是同居关系,其中大孩子还是乐某与前男友生的。孩子的父亲因吸毒被抓,将在同年8月底出狱。而孩子的母亲乐某也有吸毒史,2012年因吸食毒品被公安部门治安处罚,后因哺乳期,行政拘留不予执行,孩子便由她亲自照顾。

两个孩子的母亲乐某是1991年生人,也是非婚生子,出生后就被母亲抱到外婆身边抚养,4岁时又经辗转送到了爷爷身边抚养,到了十几岁时离家出走并沦落风尘,还染上了毒瘾。在父母爱意贫瘠的环境中长大的乐某自己生了孩子以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母性,反而经常将两个尚不能自理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就连纸尿裤也不会给孩子勤换,媒体走访周围邻居时,邻居表示她有事实在看不过眼去给孩子换纸尿裤时闻到恶臭,甚至发现孩子下体有四处溃烂。案发之前的4月下旬,乐某再一次留下少量食物和水,将孩子锁在家中自己外出,直至6月21日案发,孩子最终惨死家中。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人性”一词字典上解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人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养出来的。饿死自己一双幼女的乐某,幼时未曾被父母悉心教养,也较少体会被父母亲人牵挂的感觉,自然是缺乏人性的。

李玫瑾老师认为幼年是养出人性的关键时期,拥有固定的养育者是关键。 刚出生时的婴儿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全部需要养育者的悉心照料,甚至连打嗝都需要外面的助力。但刚出生的婴儿基本已经具备了听觉、嗅觉、视觉等感觉,所以他对养育者是有感觉记忆的。如果频繁更换则需要婴儿不断地适应,非常不利于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当然最好是由父母亲自照顾,如果实在不能亲自照顾,也要尽量固定养育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曾提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意思是说在孩子3岁之前,如果主要照顾者经常离开,并且没有安排合适的替代照顾者,孩子就会变得焦虑,因为孩子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避免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替代照顾者需要尽可能像一个敏感的母亲

李玫瑾老师认为“妈妈的身体是婴儿快乐的源泉”,养育者照顾孩子时需要足够的身体接触。 研究发现,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依恋关系比较容易出现问题,除了没有固定的养育者之外,没有足够的身体接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一周岁之前要多抱一抱孩子,为孩子创造固定的身体记忆,还要与孩子多互动,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养育者也可以跟他的牙牙之语你一句他一句地“对话”,平时也要跟孩子多说话,时不时地逗一逗他等。

李玫瑾老师在各种场景下无数次强调,在备孕和养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出生第一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排除万难自己亲自带 (如果新生儿母亲患了产后抑郁症那就需要其他人陪同或者替代照顾)。照顾孩子的时候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条件的家长尽量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孩子各个心理发展阶段,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情残更可怕

李玫瑾老师在办案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犯罪人,有些犯罪人的作案手段特别残忍,毫无感情可言,恨不得隔着铁栅栏就扇他两个耳光。《幽微的人性》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犯罪人的犯罪案例,这个犯罪人个头不高,身高才一米五九,他的作案特点是先杀后奸,还要在案发现场的墙上写字,比如“恨社会”等等。分析作案原因时,发现他的成长环境却让人心疼。

该犯罪人的父亲是个赌鬼,经常因为彻夜赌博不回家,这种人自然也就找不到对象,所以就找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结婚,婚后生了该犯罪人。犯罪人小的时候很聪明,但他的父亲依然赌博成性不回家,他的母亲一犯病就离家到处游走,于是他从小便被奶奶抚养。与他感情最深的自然也是奶奶,但不幸的是,在他8岁那年奶奶去世,从此以后他就没人管了。10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到处流浪。有一次广州的警察把他收容以后给他的爸爸打电话,让他爸爸来接他回去,结果他爸爸的回答却是“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反正我不去接。”当李玫瑾老师问他小时候对亲情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时,犯罪人却哭了,他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他发烧,烧得已经晕过去了。当他醒来以后发现奶奶正背着他爬山,带他去看病。当时已经七八十岁的奶奶蹒跚在大雨中,一不小心祖孙俩从山上滚了下来。

能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高级的情感,而孩子的情感是需要通过成人的情感熏陶出来的,李老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能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这个社会?”。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我们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友爱的环境 。首先,家庭应该营造和谐的氛围,夫妻恩爱,母慈子孝,一家人和睦相处。多多创造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多将时间分配给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二,我们均为社会人,应该拒绝冷漠,多一些忍让少一些纷争和计较,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有反社会人格,这类人情感异常是无法养出感情的,他们表现出对人权的冷漠,经常出现欺骗、攻击或其它不友好的行为,从不会对任何人忠诚,行为易于冲动、烦躁且好动,而且他们不会为此感到自责。这些人的危险性极大,需要被长期监督或控制。反社会人格在15岁左右就会出现征兆,甚至频繁出现,表现为好斗、虐待动物、毁坏物品、说谎、偷东西、经常破坏家中或学校的规则等。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观念是被成人灌输出来的

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在做之前也会在潜意识中判断这件事是否应该做,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观念。

《幽微的人性》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案子,2013年7月23日晚,在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站旁,韩某(男,北京市丰台区人,曾因盗窃罪被判刑)乘坐朋友的车,因停车的问题与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子李某发生争执,争执过程中韩某殴打了李某,同时还将李某之女从婴儿车中抱出并举过头顶重重摔在地上,最终致孩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观念对我们是否决定做一件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许一念之差就会铸成大错。李玫瑾老师将观念理解为“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这种念的形成相比耳提面命地刻意教育,孩子平时无意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则更加重要,而且形成观念的年纪越小越稳定。

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观念,成人首先要做到示范作用,日常生活中要有底线,不可投机取巧,更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为人处世。第二,如果遇到不对的事情,或者孩子正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要及时告诉他“这件事情是错的,咱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事。”第三,在孩子2岁左右(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小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即开始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性教育要趁早

2017年4月27日,中国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被警方发现于住处自杀身亡,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该书影射了她幼年遭到性侵害的经历。1991年出生的林奕含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成绩优异,有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曾是台南女子中学唯一一个在升大学测验中获得满分的学生。但不幸的是,在家中补课时遭到补习老师性侵,由此患上抑郁症,16岁便开始固定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曾3次自杀未果。

如此优秀的孩子,第一次考大学时考上了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但仅仅上学两周就退学了。第二次重考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但第三年发病后再次休学,未能拿到毕业证。尽管林奕含并不畏惧面对法律,于2014年在未婚夫的陪伴下到一个援助妇女的基金会向律师咨询,打算告当年实施性侵的补习老师陈某,但该基金会却因时间久远且无证据并未提起诉讼。

你可能觉得性侵离你很远,但很多相关研究都告诉我们性侵案件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人身伤害。李玫瑾老师在其论文《性侵害的心理问题及防害建议》中指出,性侵害发生的前提是指侵害者对被侵害者来说具有某些优势,比如上下级关系、男性对女性、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等,类似这些优势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所以发生性侵害的概率是很高的。为了防止我们的孩子受到性侵害,提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李玫瑾老师认为,性教育应当在6岁之前进行。

第一,6岁之前要告诉孩子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个工作需要妈妈来做。建议在给孩子洗澡时要告诉孩子身体是自己的,除了爸爸妈妈能给他洗澡,其他人是绝对不能看的。在洗敏感处时也要告诉孩子,这些地方是绝对不能让人摸的,如果有人摸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孩子上学或幼儿园后,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但是如果老师让脱裤子就不能听,并且回来也要偷偷地告诉妈妈。

第二,12岁左右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性别魅力,让他知道性别魅力如何修养、如何展现、如何欣赏,这些教育可以通过老师讲授、课堂讨论以及影视演示来进行,让孩子知道着装举止怪异或者举止无下限也许能吸引一时的眼光,但却并无任何魅力可言,更不是能够托付一生的伴侣。

第三,16岁左右要教给孩子性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让他知道历史上性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决定这一个种族或民族的兴衰。随着文明的发展,由群婚发展到独婚,而且性不仅仅受道德的约束,也在被法律约束,如果肆意放纵,则会导致自身的毁灭。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心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幽微的人性》是李玫瑾老师近些年理论知识以及实战经验的集成,里面有访谈节目中针对人性的不同立场和认识的碰撞,也有最近几年来李玫瑾老师的论文、著作或短小文章,通过近些年发生的大案要案对犯罪心理以及人性的形成进行了深度剖析。让我们知道早期教育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值得广大父母深度阅读的作品。

相关问答

犯罪心理学是什么啊亲们..._心理咨询师_帮考网

犯罪心理学(Criminal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

通过犯罪心理学学到了什么

[最佳回答]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

犯罪心理学是什么?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的什么意...

法律咨询犯罪心理学是什么?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的什么意思?其它综合遭遇法律难题?点击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咨询共有1位律师解答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

犯罪心理学对社会有什么贡献..._心理咨询师_帮考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尔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他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3岁多还不会讲话,...

为啥最近失联这么多女孩,最后都遇难了?

您好。现在的人,太天真了,太单纯了,太容易相信一个个了,经受不住甜言蜜语,糖衣炮弹的诱惑,真印证了那句话:一个人真敢说,一个人真敢信。有些人失联是因...会受...

犯罪心理学属于哪个专业..._心理咨询师_帮考网

要学犯罪心理学应该报考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主要深入研...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关于特别累犯罪的论文,想问问专业人员前罪...

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刑事辩护7.3k浏览匿名2017-06-06山东潍坊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律师解答暂无律师回复投诉/举报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

什么是犯罪的概念-找法网

图文说法什么是犯罪的概念刑事案件阅读9898次黎恒冲律师刑事案件领域推荐律师咨询我律师解答: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

...这里我想写一篇论文,所以想问一下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怎样的呢?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

河南警察学院侦查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河南警察学院的侦查系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侦查系是河南警察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