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关于对豫剧源流的研究。豫剧的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也是中原戏曲及地方戏剧历史演变的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戏曲及地方戏剧演变过程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历史渊源的研究,中原戏曲历史渊源方面的研究,历来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主体。中原戏曲源于何时何地,未见确切文字记载,史家对此也说法不一。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开封成为豫剧源头的考证研究。有关“河南梆子”“土梆戏” 演出的记载,目前最早的是《杞县县志》,据此,大体可以认定河南梆子的产生地就在开封及周围地域。1934年张履谦著的《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中写道:据对河南梆子戏有研究者云,河南梆子戏系由工农大众所发起,因为他们均系文育,纯系师徒以言语传习,并无剧本之编辑。考现在唱词中,仍多土语土音……至河南戏之源流,则是由于干梆子。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我国戏曲史专家廖奔在《中国戏曲史》中则写道:根据豫剧的声腔特征,可言豫剧即为梆子戏。豫剧原称“河南梆子” ,早期称作“土梆戏”“河南讴” ,是我国梆子腔声腔剧种中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剧种。剧目的内容除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外,还有征战赛宝,而且供迎神赛社演出,显然它是地方大戏,而不是地方小戏,它与豫剧的剧种性质是一致的。道白唱词,悉为汴语,现开封语。由此看来,豫剧发源于今开封周边地区是可信的。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王基笑先生撰写的《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从三个实践层面论述了豫剧、豫剧音乐和豫剧唱腔的分类,对各种板式予以解析并开列谱例。该书对豫剧的历史渊源、流脉分支、声腔体系、发展沿革到各种板式的分类都有叙述,是有关豫剧的第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唱腔音乐理论专著。该书特别指出了豫剧的音乐唱腔具有开封一带民歌、民间文化习俗中的音乐元素,这就从音乐起源上论证了开封是豫剧源头的可能性。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冯纪汉则在其所著的《豫剧源流初探》中对豫剧演变,弋阳腔、罗戏、昆曲对豫剧的哺育,豫剧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豫剧的剧目表演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可谓新中国最权威的豫剧源流研究成果。由韩德英、赵再生主编的《豫剧史论文集》,收录了自清末以来有关豫剧源流问题的探索文章。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不同时代的豫剧的演出状况,勾勒了豫剧的演进脉络。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在众多专家参与编纂《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该书指出:河南梆子的流行地域直到清代末年仍然在河南的腹心地域:东至商丘,西至渑池,南至驻马店,北至滑县。也就是说,河南梆子的发源地不是在河南的周边地带,而是在中心地带。豫西调原来的唱腔,也是结尾发“啊” 声,翻高八度,用本嗓腔。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到了民国时期,中原戏曲呈现出以下传播扩散发展特征:第一,女演员陆续登台,逐渐成了河南戏曲舞台的主宰。在剧种的声腔、表演和演出剧目等很多方面,逐渐由以男声为主转向以女声为主的。第二,自20世纪20年代起,河南梆子的祥符调艺人和豫西调艺人即在开封同台演出,开始了两种声腔的交融吸收,极大地推艺术流派发展的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发展更为迅速。豫剧传播扩散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为:干梆子、土梆戏、河南梆子、豫剧、其他剧种的结合。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自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中原戏曲的发展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1956年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成立了戏曲研究委员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1956年河南省政府召开了豫剧的主要艺术流派研讨会,如旦行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风)、阎(立品)五大流派(因桑振君当时已离开河南,其后继者尚无足够的资源。近年来,理论界已基本形成“豫剧旦行其实是应包括桑振君在内的六大流派”的共识),都具有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广收弟子,扩大流传。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在剧目整理和创作上成绩卓著,各流派的演出代表剧目久演不衰,多数已成为传世经典。在如何以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和豫剧声腔音乐改革等方面,豫剧都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朝阳沟》等剧目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原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豫剧拥有传统剧目近千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编古装戏和时装戏约有200出,近50年整理、改编和新编的古装戏有300余出,并新创各类现代戏逾千出。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古老的、有传承价值的传统剧目近百出,如《一捧雪》、《二度梅》、《三打雷音寺》、《八蜡庙》、《八件衣》等。当今盛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近300出,如《香囊记》、《大祭桩》、《红娘》、《白蛇传》、《桃花庵》、《秦雪梅》、《侧美案》、《花木兰》、《花打朝》、《对花枪》、《义烈风》、《打金枝》、《审诰命》、《穆桂英挂帅》等。豫剧流派众多,特色鲜明,各个流派都有很多显示流派特色的经典唱段在专业演员和戏迷中广为传唱。豫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都形成了有着一定规范的行当唱法。由于每一行当世代传延,名家辈出.从而积淀了非常丰富的行当唱腔遗产。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豫剧多元变革的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艺术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和音像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原来居于强势地位,以剧场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中,陷入困境的戏曲和电视联姻,为这一传统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在电视文化的发展走向令人困惑的时候,河南卫视于1994年10月推出的电视栏目《梨园春》令观众耳目一新,给予观众的是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其社会影响之大、反响之强烈甚为罕见。

浅析豫剧《花木兰》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藏,豫剧与京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曲。河南豫剧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它产生于中原地区,是河南特色的民俗戏曲文化。近年来,河南豫剧的兴盛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原文化前进的重要动力。

一、豫剧简介

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源于民间,所以有着口头传唱的特征,再加上其本身无曲无谱,所以一般都有赖于师傅的言传身教,不需要好的演唱功底也可学会。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二、豫剧《花木兰》

(一)创作背景

朝鲜战争初期,从战场上传来消息,我军收到联合国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全连战士牺牲。常香玉听到后悲愤难眠,对丈夫说:咱俩是经历了旧社会的艺人,是新中国使我们挺直了腰杆,现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士打得很艰难,我们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之后他们为志愿军捐了一台战斗机,此外根据《木兰从军》与王景中等人合作,仅用了四天时间,拿出了新编《花木兰》的本子,把《木兰辞》形象化,更加突出了花木兰的人物形象。陈宪章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在花木兰紧张排练中,他一边根据舞台修改剧本,一边又依据剧本要求一字一板的扣常香玉的表演。该剧是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

(二)常香玉——《花木兰》表演者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也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她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表演刚健清新、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从《花木兰》、《拷红》等作品中就能看出其唱腔中自带的一股阳刚之气。

(三)《花木兰》片段赏析

1.“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唱词是我小时候就会且一直很喜欢的一段,看似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典雅的文句,但细细品味,韵味深刻。从内容上看,这段唱词直接正面赞美了妇女,特别是赞美了妇女在社会生产和战争时代重大贡献;从思想感情上来看,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军,当她听到同行的男兵们轻视妇女,本能的为维护妇女尊严给予反击,并且富有豪情壮志,表达出自己不会输于男儿的气势;从唱词来看,比较浅显易懂,并带有地方特色,体现了“一句唱完千里路,一步可唱数十句”的特点,且气势磅礴,既有男子和女子的对比,又有现实和历史的对比,富有无穷韵味。

2.“吴宫美人曾演阵;秦凤女子善知兵;冯氏西羌威远震;荀娘年幼守危城。这巾帼英雄就留美名,儿愿替,儿愿替爹爹去从征。”木兰得知参军册上有父亲名字时十分害怕,父亲年迈多病,弟弟年纪还尚小,姐姐也不懂兵法,都不能参军,最后木兰决定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了说服家里人有了此段说辞。木兰用历史上女子习武用兵的实例说服了家里人,一方面她不想让家人在战场上受苦,另一方面她的爱国热情趋势着她。把木兰的忠贞爱国,善良孝顺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其实也是对人们思想的一个冲击,男女不应有别,女子也可以保家卫国,也可以奔赴战场为国战斗,女子也可以当仁不让。

(四)艺术特色

1.出生于黄河岸边小山城的常香玉,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从黄河岸边的小窑洞走出来的她从小就与华夏乡村的中原农人血脉相连。走向戏剧人生的常香玉,在两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多半与贫寒相伴,她伤时感事,无私奉献。她是一个可以朴素一生,一个愿意用生命去实现抱负的人。她有着纯粹的艺术追求。常派艺术,从脚本的选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以质朴为主,很贴合老百姓的生活,展现出强烈的群众性。《花木兰》中塑造的就是一种质朴无华,刚柔并济的女子形象,并将“忠”、“孝”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于其中以及把女性意识也融入进去,使得《花木兰》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2.在“提亲”这一节戏中,常香玉转换了腔调,配上音乐的律动,在展露花木兰的女儿神态的同时,也显现出了花将军的气宇轩昂,音色跌宕起伏,将常派声腔艺术特色充分展现。《花木兰》着重体现了豫剧的浅显美和阳刚美,这与中原地区深挚敦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关于豫剧的论文 豫剧传播扩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关于对豫剧现状的研究分析

三、总结

豫剧历经二百多年的洗礼,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根植于中原大地广阔的沃土之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展现。《花木兰》作为河南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其鲜明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使得万千观众可以感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受到激励和教育,它既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也是一个历史丰碑,我们应该把其发扬光大,传颂千年。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戏剧深入了解、加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还可以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相关问答

马金凤对花枪词?

答:【豫剧唱词】《对花枪》老身家住南阳地(马金凤)老身家住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那个棋盘大街就在路西。老爹爹一身好武艺,姜家的花枪谁不知。我无...

端木蕻良的简介50~100字!_作业帮

[回答]端木蕻[hóng]良,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满族.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

中国功夫为什么没有版权?

我的理解是,中国功夫太宽泛了,如果你是独创了一门新的功夫,比如少女萌萌拳,你应该可以申请版权,但是你想给整个中国功夫申请版权,那么主体是谁呢?以下供...6...

太极拳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王宗岳。清朝(公元1644...王宗岳,...

法律中作品的含义是什么_成华律师精选解答-律图

律师解析作品的含义是:(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

戏曲和戏剧的区别?-小红薯A7564CEC的回答-懂得

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它的...

我国先行实施的著作权法?

第十八条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确定后,适...

有哪些包含优秀青年人物专访、事迹的杂志推荐?

2、培训...组织推荐、自愿报名的情况筛选出参评对象,连同其事迹资料及相关信息,公布在每日甘...“影响内江”十大杰出人物系列评选活动“影响内江”十大...

哪些作品属于口述作品-找法网

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三)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

会不会追究盗版,很多国内网站都没有版权的电影_找法网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三)音乐作品...